close

蘇曼 · 60 個追蹤者

5小時前 ·  

  • 轉載來自德國時間的貼文----漫談德國的學制

     

    截至目前為止(2006年底)我對德國大學所謂獨立自主的學習的理解是: 自己研究是一回事,修課是一回事,考試是一回事,畢業又是一回事。修課不保證你能學到東西,能不能學到東西首先得看你有沒有自己的研究計畫。你必須按照自己的研究計畫選課修課,否則必然陷入無所適從的困境。 

     

    德國大學不像台灣的大學,按照學年學期將系方及校方認為學生該修的課程安排妥當,學生只要照表操課、按時考試,通常能夠學到該學科的畢業生應該知道的東西,畢業也不是太大的問題。但這種安排的問題在於,它扼殺了學生對該學科的性質、如何研究該學科、甚至超越該學科的問題的獨立思考與想像力。德國大學的作法則是(以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的Magister學程為例,其他學校與學系若有不同作法,歡迎提出參考),除了對最基本的課程(哲學導論和邏輯)和對基本領域(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等)該修多少學時做出規定外,不加任何限制。這亦可由德國大學與台灣的大學在所謂必修、必選、選修等概念的不同之處表現出來。 

     

    通常我們在台灣各大學所熟悉的必修與必選有其明確與特定的課程與之相應,但在洪堡哲學系,所謂的必修課與必選課僅代表結束一個研究階段所需的最少學時,而其中的必修課則代表這所需最少學時中需要成績證明的部份(一般稱之為Schein)。請注意,理論上這確實意謂著,學生有沒有修那所謂的必選課純為自由心證之事,而實際上絕大部份情況也確實如此。至於所謂的選修課,在台灣是畢業所需最少學分扣除必修課與必選課後所剩,可由學生自行決定的部份;在洪堡哲學系則是,為了怕你修太多課而設的最多修課學時,扣除最少修課學時之後,你還可以修的課。當然,若達到最少學時,你完全可以不修選修課。 

     

    這樣的研究規定充分賦予學生獨立研究的空間,甚至可以這麼說,它強迫學生獨立自主研究學習。沒有統一課表可參考,沒有同班同學可依賴,相對寬鬆的考試時間,你必須按照自己的研究計畫選課修課。甚至很有可能沒有與你的研究計畫相應的課程,因為教授們也不是按照一套既定的授課計畫教學。教授們也都有自己的研究計畫,他們通常是為了自己的研究計畫的需要,而非學生研究或學習的需要而開課。這保證了大學的學術獨立自由與研究創新的能力,亦符合柏林洪堡大學的創校宗旨----研究與教學合一(嚴格來說應該是教學符合研究的需要)。 

     

    教授與學生都以自己的研究計畫為核心,在大學裡找尋適當的機會與資源,研究、討論或發表。表面上看起來,大學裡的成員各自的活動毫不相干(最神秘的要屬大學的行政人員,但此處不能多提),但似乎又按照一種預定的和諧(prästabilierte Harmonie)並行不悖、相輔相成。如上所言,這既保障了大學成員的學術獨立與自由,更促進了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只不過這美好的願景的前提是,個人要有承擔自由的勇氣與能力,否則既不能從中獲益,亦將給自己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

     

    學生當然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工作,甚至一邊讀書、一邊生養小孩、或許同時還在工作。這不只是個權利,甚至有其必要性。這是德國古典的、對一個具體而完整的人的理想:學術必須基於一個具體而完整的人,抽象思維必須與生活現實(Lebenswirklichkeit)結合。實踐不是理論的應用,而是其可能性條件。新學制的引入割裂了這個理想,使學生淪為學習機器,使高等教育墮落為就業市場的附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an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